光电学子徒步北京中轴线,用25000步丈量六百年历史文脉

步行十公里,两万五千步,穿越北京中轴线,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4月10日上午,光电学院组织师生前往北京中轴线,开展“徒步北京中轴线,领略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光电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哲海作“战前动员”,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姜伟华、党委副书记张日颖、团委书记王鹏皓以及19名同学参加研学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带课本,不带PPT——中轴线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学校沙河校区东门前,周哲海以一场 “硬核动员”点燃研学小队的热血。他在研学活动前的动员讲话中指出,"光电人既要追光,也要成为照亮文明的那束光!"周哲海表示,此次研学活动具有三重重要意义:在历史观层面,他强调,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7.8公里不是普通的路,而是600年文明的“实体代码”。他要求同学们要用脚步“解码”这份遗产,触摸城砖的温度,聆听历史的回响,把“文化自信”刻进DNA。在科技力层面,周哲海特别强调,作为光电学子,更要思考如何用科技让文物'活'下去。他以学院与大钟寺合作的古钟琴车智能化项目为例,说明用PLC技术激活千年编钟的实践意义。他表示,这次中轴线徒步既是文化课,也是创新思维的实训场。他指出,未来同学们可能会成为用AI修复古建、用传感器守护遗产的专业人才。在青春志层面,周哲海激励同学们,2.5万步,6小时——这不是郊游,而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他表示,走完中轴线才算真正"走"过北京,强调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滴汗水都是青春的勋章。

研学现场:用脚踏实地丈量出历史的生动

活动前期,每位同学各自选定中轴线上的遗产点作为解说目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故事,活动中,同学们化身导游,依次讲述永定门、正阳门、万宁桥、钟鼓楼的故事。


打卡遗产点:中轴线上的“历史真人秀”

研学活动正式在永定门开始。同学们漫步“燕墩西望”公园的古老步道,一直行至乾隆御碑。阅读碑文,又向南远望巍峨的永定门城楼,在龚晚秋同学和魏然同学的讲解下,同学们理解了这座城楼所蕴含的“永远安定”之意。如今,永定门城楼正以开放的姿态展现中轴线的文化基因。


行至天坛,祈年殿的鎏金宝顶与苍穹相接,圜丘坛“天心石”的回声仿佛仍回荡着帝王“敬天法祖”的祈愿。再到前门大栅栏,600年商街熙攘如昔。“同仁堂”药香萦绕,“瑞蚨祥”绸缎流光,一碗卤煮配炸酱面,舌尖跃动老北京滋味。



跨过万宁桥,这座元代石桥是京杭大运河进京的“咽喉”。桥身镇水兽“蚣蝮”怒目圆睁,守护着澄清上闸遗址,昔日的千帆竞泊化作今日的车水马龙。站在桥头,看到烟火气十足的什刹海街头和杨柳依依的湖景和谐共生,同学们感慨到:即便历经数百年,也会有些风景一如往昔,永远散发着活力。


本次研学自钟鼓楼广场正式结束。钟鼓楼,这对始建于元代的“时间双塔”曾以“紧十八慢十八”的鼓点规范着帝都生活节律。共同参加了前几天大钟寺研学活动的范傲飞和解明佳同学结合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讲述了这南北相望的两座古楼的故事与文化象征。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轴线,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的精神轴线。她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和美学追求,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对称、秩序等理念的执着追求,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研学感悟:点燃青春,才能照亮未来!

测控2401丰楚瑜表示,来到永定门,听着同学的讲解,理解了这座城楼所蕴含的“永远安定”之意。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赛皮丁·奥斯曼说到,通过这次研学,我们触摸了北京城的古老脉搏,感受到岁月雕琢的城市脊梁,领悟了历史沉淀与建筑美学交织。


在钟鼓楼广场的研学收官仪式上,姜伟华对此次活动意义给出“三层解读”:她指出,此次活动是一堂文化自信的"沉浸式课堂"。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7.8公里的距离,更是 600年的历史纵深。触摸永定门的城砖、聆听钟鼓楼的回响,这些鲜活体验比书本更直接地告诉你们——何为‘中正和谐’,何为‘家国天下’!”。她强调,研学活动是知行合一的"“成长催化剂”。此次研学不是“打卡旅游”,而是把课堂搬到社会。当同学们化身“小导游”讲解历史、协作完成2.5万步挑战时,锻炼的是表达力、领导力和意志力——这些能力,正是未来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竞争力。”姜伟华指出此次活动是青春使命的"唤醒仪式"。今天的北京中轴线,既有古建筑的庄重,也有什刹海的烟火气。这提醒我们:传统需要守护,更需要创新。希望同学们从古人营城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做科技赋能的开拓者!(供稿:王鹏皓;图片:丰楚瑜 解明佳;审核:张日颖)